“你家宝宝会趴了吗?”“别总抱着,趴着对发育好!”这些年听得太多,宝妈们也信了太多。可真相呢?“多趴少抱”这句育儿“金句”,如今却成了不少家庭的隐形陷阱。
一位足月出生、体重正常的婴儿,四个月体检时被查出“肌张力低下”,医生一追问,家里人得意地说:“我们从满月就开始趴,天天趴,锻炼得可勤快了,几乎都不抱。”
看似科学的做法,实则让宝宝错过了最关键的身体接触和神经发育窗口。这个时代信息爆炸,反而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。
“多趴少抱”这套理论,真的适用于所有宝宝吗?有多少人被这个“统一标准”绑架,走了弯路,却浑然不觉?
说到底,育儿没有标准答案,但“多趴少抱”的神话,是时候清醒一下了。
展开剩余80%先来捋捋这个说法的“来历”。所谓“趴着锻炼”,在医学上叫“俯卧位训练”,本意是为了促进婴儿颈部、背部肌肉的发展,帮助他们更早抬头、翻身。这在西方育儿指南中确实早有提及。
但很多人没注意到,这条建议最早是针对“仰睡预防猝死”之后的补充措施。因为仰睡减少了宝宝自然活动的机会,才“补”一个俯卧训练,弥补不足。
而我们这边的很多家长,直接上纲上线成了“宝宝多趴好,抱就是害”。这一误解,就像把补药当饭吃,最后吃出问题。
不是不能趴,而是不能“只趴不抱”。中国传统育儿讲究“抱在怀里,养在心里”,老一辈人虽没念过医学书,却懂得一个道理:亲密接触,是宝宝最基本的安全感来源。
现代医学也早就证实了这一点。皮肤接触可以降低婴儿皮质醇(压力激素)水平,促进催产素分泌,有利于神经连接和情绪稳定。
换句话说,抱得多的孩子,不光身体好,心理也更健全。2024年一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的研究发现:出生前三个月接受高频率身体接触的婴儿,到了两岁时,其认知能力评分和社交反应能力普遍高于“低接触组”。
这不是情感鸡汤,而是扎实的数据支撑。反观“多趴少抱”的家庭,一到宝宝爱哭、不安、睡不好、吃奶差,家长就焦头烂额。根源是什么?缺的不是锻炼,是“被接住”的感觉,是妈妈的怀抱,是神经系统需要的“抚触输入”。
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:婴儿大脑发育,并不是靠“锻炼肌肉”决定的,而是靠“感官刺激”和“情绪安全”驱动的。
抱抱、拍拍、温柔地说话,这是婴儿最需要的“神经营养”。中医怎么看这事?古人早在《幼科须知》中就言明:“初生婴孩,宜多抱之,使其气血流畅,脏腑得养。”中医讲“形气相依”,一个孩子的筋骨发育,气血充盈,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温情。
而不是冷冰冰地放在床上,自顾自地趴着“锻炼”。再说个现实点的场景。你见过哪个宝宝趴得久了还乐呵呵的吗?
大多数趴上一会儿就开始哼哼唧唧,甚至哭闹。家长这时候还坚持“锻炼”,反而给孩子带来更多压力。
压力状态下的训练,不但无益,反而可能让宝宝形成“运动恐惧”。他们会把身体活动和不舒服联系在一起,慢慢地,变得不爱动,甚至厌恶探索。
这才是毁掉孩子发育的真正杀手锏。更可怕的是,有些宝宝本身就存在运动发育迟缓,如果家长不抱不贴心,只顾着“趴着锻炼”,反而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时机。
这类孩子常常被误判为“懒”“慢”,直到上幼儿园才被发现问题,而那时,最佳干预期早已错过。
趴着,是工具,不是目的。不能把工具当信仰,更不能为了打卡似的训练,牺牲孩子的成长节奏。
很多家长也会说,趴着能防止头型变扁。这话没错,可也得分场景。长时间趴、姿势不当,本身也容易造成颈部紧张、肩胛骨发育偏位,反而影响头部发育。
你以为在“塑形”,其实是在“变形”。更何况,头型这事,说到底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变量。只要孩子整体发育健康,头型会在自然生长中逐步调整,没必要用“趴着”来硬掰。
真正需要注意的,是宝宝是否愿意动、是否有自主翻身的意愿,而不是家长定个时间表,按部就班地“趴完才准抱”。
这不是科学,而是“仪式感”绑架了育儿的初心。再说说“抱得多,惯坏了”的说法。其实恰恰相反,早期被充分抱着的孩子,更容易独立。因为他们内心是安全的,有足够的情感储备,自然敢于探索世界。
你见过哪个战士是饿着肚子、心里没底就敢冲锋的吗?婴儿期的“抱”,就是给他们储备“情绪粮食”。
所以,“多趴少抱”这事,得反过来看:趴着要适量,抱要及时。不是不要趴,而是不能盲目地“一味趴”。更不能让“多趴”变成了“少爱”。
爱,是接触,是回应,是温度。不是定时训练。科学的育儿,不是追求统一标准,而是理解孩子的独特节奏。
别再一窝蜂地追风“多趴”,也别再把“少抱”当成育儿高招。真正健康的宝宝,从来不是靠“趴”出来的,而是在怀抱中长大的。
趴着,是手段;抱着,是根本。一个孩子,最好的发育环境,是有人抱着、有人爱着、有人陪着。
发布于:甘肃省
